“环境保护”早就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两个不利的数字是:1.8亿吨——这是中国每年的垃圾产量;2/3——我们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困。贾峰将和我们共享“邻避效应”的初衷。“环境保护”早就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两个不利的数字是:1.8亿吨——这是中国每年的垃圾产量;2/3——我们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困。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长兼总编辑贾峰仍然致力于让更加多人理解和拒绝接受城市中垃圾焚烧车站的建设。工作的难题之一是公众的广泛态度“项目很好,只要不建在我家附近就好”——这就是“邻避效应”。贾峰将和我们共享“邻避效应”的初衷。以下为贾峰演说国史:大家晚上好。我专门从事环保工作早已有30年了,作为一个绿色生活的践行者,我无论是公干还是在京,都会带上自己的水杯子。但是我2020-03-08 也产生了不少的垃圾,因为2020-03-08 晚上不吃的是盒饭,用了重复使用饭盒,所以就产生了一些垃圾。2020-03-08 我要谈的题目叫:“邻避,如何来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困境”。演说嘉宾贾峰:《关上“邻避”之门,我们必须什么钥匙?》和刚才四位老师不一样,他们有人谈维护动物,有人说道如何医治病人,还有谈如何去养老,如何通过抗生素的发明者和应用于去和病魔这样的疾病不作斗争。我谈的是“邻避”的困境,我们如何走进“邻避”困境。或许对于都说的各位来说“邻避”还是一个陌生的词,像这位女生,你以前听闻过邻避吗?都说的各位有多少听闻过“邻避”这个词?“邻避”是什么呢?“邻避” 实质上是音译,英文叫:NIMBY,是五个英文单词(Not In My Back Yard)的首字母的简写。所以有人中文做到了一个十分好的翻译成叫:邻避。邻避是怎么产生的?在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我们都会产生一些垃圾,而垃圾的处置主要通过堆填、公共卫生填平和烧毁的三种方式。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有人找到芬兰的三座垃圾焚烧炉里的飞灰里面经常出现了二噁英。二噁英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公众又担忧垃圾的烧毁可能会产生致癌物的物质,伤害公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就引发了一场运动,杯葛垃圾焚烧装置的建设。1980年,有一名为Emily的英国女士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上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危险性的废弃物》。她用了NIMBY 这么一个词来叙述。NIMBY,“不要在我家附近建设垃圾焚烧装置”的一种现象。为什么不会经常出现“邻避”这样杯葛垃圾焚烧的社会现象?首先大家实在垃圾的烧毁可能会产生污染,而污染不会伤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更加最重要的是公众实在一个城市的垃圾,为什么不出你家附近处置,非要冲到我们家附近?所以心理上有很多的不均衡。于是西方国家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这场运动,造成在国外经常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垃圾焚烧处置的衰退期。到了现在,垃圾究竟如何处置呢?经过几十年大大地思索和发展,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他我们,垃圾焚烧发电是一个十分最重要的、高效的而且无害化的处理方式。我们来想到上面这两组数据。全世界目前正在运营的垃圾焚烧装置大约多达2000多座,这些装置绝大多数都在发达国家。日本有多达300座这样的垃圾焚烧装置,为周围的居民获取热水和为这个家庭和生产获取源源不断的电力。1998-2012年日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数量。
贾峰|我同意建垃圾焚烧厂,但别建在我家附近 ,这个死结有解吗?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